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五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

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<

與小時候相比,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:

1、在道德認識方面,由具體、膚淺的認識,向本質的認識過渡。

2、在道德評價方面,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,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。

方法一: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

1、預防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,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,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。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,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。

2、克服光環效應

光環效應,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,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,認為孩子一無是處;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,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,認為孩子一切都好。如果家長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,總是誤解孩子,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。

方法二:杜絕打罵,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

在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,可能會震住孩子,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。過後,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,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。但是,當孩子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,父母再打罵孩子,孩子就要記仇了,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,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。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,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,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;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,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。

方法三: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

一般來講,四、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,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,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衝動,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但是,孩子還是孩子,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,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。所以,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,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,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。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現象,所以在這個時候,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,而不是責怪和批評。

方法四: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

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:任何一種教育現象,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,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。

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、受管制的地位。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,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,這個時侯,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。暗示教育法,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;能夠滿足四、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;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、感覺到尊重,從而以輕鬆、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,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父母合作。

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