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陪读 对孩子永久的伤害

最近有位同事想请一个月无薪假陪孩子准备小六检定试, 也有同事申诉因孩子功课问题夫妻闹翻了.. 父母陪读 也会影响夫妻之间感情???

《转载自新东方网》

世界上有太多的坏事、太多的伤害都是以“爱”的名义做出来的。似乎只要是出于“爱”,就可以不顾他人的权利,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国家以爱的名义监督百姓,老板以爱的名义剥削员工,妻子以爱的名义调查丈夫,老师以爱的名义惩罚学生。最近,媒体上又频频曝出子女读书,父母陪读的现象,这无疑又是中国父母“爱”孩子的具体表现。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,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,从中国到美国到英国,有些父母甚至不惜举家搬迁,就为了能继续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,殊不知,他们的这种做法正在把孩子们变成一种残废,一种思想、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。

爱孩子是正常的,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,含在嘴里,在不知不觉中,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畸形的爱。孩子走路摔一跤就要心疼得跺脚,磕破点皮儿就难过得流泪。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,父母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,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。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打扫卫生、叠被子、做饭,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分不清什么是糖什么是盐,到了二十几岁还不知道怎么下面条。父母就这样“爱护”孩子,直到把孩子变成一个除了会读书,什么也不会的“乖”孩子。当然,所谓的乖就是父母和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,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,没有独立行为能力。

父母把一颗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,却始终没弄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。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门,去经风雨见世面,就像小鸟一定要学会飞翔,小鹿一定要学会奔跑一样。因为小鸟不学会飞,秋天到了就没法和鸟群一起迁徙;小鹿不学会奔跑,就会被别的动物吃掉。我曾经看过一个有关老鹰的纪录片,片子里讲老鹰通常孵出两只小鹰,但只养活一只。由于食物不够,所以老鹰就专门喂养那只最能抢食物的小鹰,另一只则被活活饿死。这听上去有些残忍,但是由于活下来的永远是强者,所以老鹰一直占据着空中霸主的地位。当然,我并不是要父母都像老鹰那样做,而是我们应该从动物对待后代的方式中得到一点儿启示–一定要让孩子更加独立、健康地成长。现在的父母不但不让孩子学习飞翔,反而是孩子走到哪里,鸟巢就搬到哪里,分明是在对孩子说:“我们已经会飞了,我们给你寻找食物,你就不用再学习飞翔了。”这样的父母是多么可悲啊!他们正在剥夺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。

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吃苦,但是孩子现在不吃苦,将来可能会吃一辈子苦。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、热爱劳动、能判断是非、知道与人合作、不怕失败和挫折,一句话,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经过风雨见过世面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需要父母太操心。可是现在,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健康的体魄,却没有成熟的头脑。所以,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,真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好好学一学。西方的父母教导子女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让孩子在十八岁以后可以独立、自由地生活。在大学毕业后还依靠父母生活,或者由父母照顾,这在西方人眼中是奇耻大辱,也是做父母失败的标志。有一次我在美国看到一个百万富翁的儿子在打工,就问他为什么。他说要挣下一笔钱到非洲旅游。我说你爸不是很有钱吗。他说那是他爸的钱,不是他的钱,他要用自己赚的钱去旅游,这样会感到尤其自豪。我想,如果换成中国父母,不仅会为孩子买机票,而且还会陪孩子去,天天住五星宾馆,让孩子像傻瓜似的在非洲转一圈,然后拎着几张羚羊皮打道回府。这次旅游之后,孩子平添的不是自豪,而是一幅自以为见过世面的派头。

还有一些父母是以爱的名义,行自私之实。他们把孩子当成感情的唯一寄托,孩子一离开身边就痛不欲生。我在新东方寄宿学校亲眼看到过这样一幕:一个孩子本来是兴高采烈地走进新环境,父母却拉着孩子的手号啕大哭,弄得孩子十分尴尬,还遭到了别的孩子的嘲笑。很多父母离开了孩子,自己就先活不下去了,于是就找出种种借口围着孩子转,结果弄得孩子也很痛苦,说出来又怕父母伤心。请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吧:“从小到大一直在爸爸妈妈的唠叨和斥责中生活,之所以报考外地大学,就是想脱离父母的束缚和庇护,过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,没想到妈妈非要跟来陪读,我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,想起来够恐怖的。”由此可见,父母陪读的做法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,长此下去,对双方的感情都是严重的伤害。

不管是对孩子真的不放心,还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,陪读都是有百害而鲜有好处的。陪读的父母们,如果真的是对孩子不放心,那么孩子的无能其实是你们一手造成的,如果继续陪下去,恐怕孩子一辈子都要蜗居在鸟巢里;如果是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,请到此为止吧,不要再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摧残孩子了!让孩子独立吧!给孩子自由吧!相信他(她)会在风雨中勇往直前。以宽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们犯错误,以欣慰的笑容接受他们改正错误,他们最终会明白,生命中最重要、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。

通过数码学习计划,父母松手,孩子上手。。

详情请按下图

让教学跟上时代

(转载自光明日报)

日前我国教育部长玛兹尔表示,将来我国学生或允许携带电子设备到校,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。教长这番尚在研讨的计划,即刻引起各界弊多于利的反弹。很多人认为进入网络时代,让学生跟上大趋势使用电子设备的新式教学,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期许。然而,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斥着太多负面信息,监督不当会后果堪虞。一旦这提案通过,校方必须加强学校纪律,学生需有管理时间的能力,同时将加重弱势家庭的经济负担。

近来有位朋友在脸书上询问该给不给上中学的孩子手机,几乎九成以上留言的家长都劝戒,千万别给,给了就覆水难收。这些在文教界工作的朋友,一边倒地支持不给孩子任何电子设备,因为平板电脑、手机可以安装太多的游戏,孩子会玩到眼神滞呆、无心向学、人际关系出现严重障碍;有者尚建议考上大学再给。关于给不给孩子上网,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。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只要家长引导和监督得宜,网络世界可谓是学海无涯。

言归正传,教长表示国外有许多国家已允许学生携带电子设备上学,学生可以在指定的时间使用电子设备,作为师生教学的辅助工具,但绝不允许在校全天使用手机。以我家小孩曾在英美两国学校就读为例,英国小学禁止小学生携带任何电子设备到校;英国中学和美国小学则规定不能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,但允许带去学校,放学后使用。美国初中开始,校方允许学生在上课有需要时使用电子设备。例如拍下课室教学的题目、用以运算、查询资料、线上阅读。

值得商榷的是,英美两国中小学在校的网络教学,一律是校方免费提供电子设备,如电脑、平板电脑皆加强网络管制,学生在设定的网络程式学习应用、作为教学辅助。英美学校每位中学生都会有个人的网络账号,在校或在家进入学校各科老师的网络学习平台(e Campus)练习和查询课业。反观国内很多华校实施精明教学,每月却向学生征收电脑费、精明课室费用,原本的国民免费义务教育,已演变成使用者付费。

简而言之,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,教育政策有必要跟上时代的节奏,有效地推广和应用电子设备作为教学辅助。然而,我国教长在观摩国外学校的电子教学,是否真正深入了解这些先进国家的学校,免费提供电子教学设备以及严谨管制校内网络?倘偌我国每年的教育预算,各源流学校能够公平获得加强电子设备和提供精明教学的拨款,以期每位学子都能够有机会接触网络教学的效益。由此一来,马来西亚学生或允许携带何设备上学与否,也就不必再深入研究了。

让教学跟上时代
异言堂

2/05/2017

~ 趁早通过数码学习给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. 订阅数码学习计划每天只需RM1.10 ~

欲多了解,请观看以下短片, 再按详情

 

 

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五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轉折期

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<

與小時候相比,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:

1、在道德認識方面,由具體、膚淺的認識,向本質的認識過渡。

2、在道德評價方面,由只注意行為的效果,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。

方法一: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

1、預防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,家長對孩子產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,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。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,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。

2、克服光環效應

光環效應,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由於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,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,認為孩子一無是處;由於孩子有了某項優點,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,認為孩子一切都好。如果家長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,總是誤解孩子,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。

方法二:杜絕打罵,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

在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,可能會震住孩子,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。過後,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,也許很快就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。但是,當孩子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,父母再打罵孩子,孩子就要記仇了,並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,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。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,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,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;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,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。

方法三: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

一般來講,四、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,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,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衝動,並懂得基於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。但是,孩子還是孩子,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,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。所以,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,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,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。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現象,所以在這個時候,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,而不是責怪和批評。

方法四: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

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:任何一種教育現象,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,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。

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於受教育、受管制的地位。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,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,這個時侯,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。暗示教育法,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;能夠滿足四、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;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、感覺到尊重,從而以輕鬆、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,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父母合作。

 

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四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孩子習慣的定型期

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

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:專家分別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,這次測試的內容包括知識測試、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。

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,因為他發現,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,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,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。

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: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,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。也就是說,在四、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、生活習慣,那這些好習慣將會伴隨孩子一生;在四、五年級之後,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,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,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。

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關鍵:

首先,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,四、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​​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,過了這個關鍵期,這些壞習慣將不會輕易改掉。

其次,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,儘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只是初步的,並且是不穩定的,但在這個時候,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,由他律到自律過度。孩子會通過克制自己,主動培養一些好習慣和改​​正一些壞習慣。因此好習慣的培養和壞習慣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難的事情。

最後,孩子在10歲左右,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,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。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,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評價。

家長在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、改正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?或者說,必須具備哪些教育觀念呢?

● 方法一: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

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,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。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: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。

方法二: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10歲左右,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,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。

再遇到問題,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、換角度思考了。

例如,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,即是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,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,當孩子年齡已大,他們懶惰、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,不管父母怎樣暗示,相比都是無效的。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、五年級左右,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。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,孩子在四、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,往往更具有持久性。從心理學角度來講,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,將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、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。

生活習慣:勤勞、講衛生、講禮貌、有愛心、能夠體諒他人;學習習慣:愛思考、細心、課前預習、課後復習;性格:堅強、勇敢、樂觀、積極。

方法三:培養好習慣用加法,克服壞習慣用減法
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:培養好習慣用加法,克服壞習慣用減法。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,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。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,讓孩子慢慢來。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,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,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,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,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。

方法四:糾正孩子的壞習慣,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

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,必須有一定的權威,在徵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,給孩子製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。美國研究發現,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。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,需要花費的時間比21天要更多,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。面對孩子的耍賴、軟磨硬泡等,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,不要向孩子協。

 

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三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

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

多年的調查發現,四、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,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的記錄;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,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。

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,能夠經常品嚐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,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,就會喜歡上學習。對於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,如不愛思考、粗心等,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,進而培養一些有助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。但是,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,或成績平平,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,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產生信心,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。學習沒有動力、沒有積極性,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,孩子只能越學越吃力,越學越沒有信心。由此可見,孩子在四、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,他們更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,產生學習的自信心,才能愛上學習,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,一直都保持優異。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,家長可以多問快樂、少問學習,但到了四、五年級,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。這種關注並不意味著家長要更多催促、督促孩子學習,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。而是說,在四、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將定型期,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,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、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。

在這個關鍵的時候,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? 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?

方法一:經常給孩子積極暗示

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於他們的自我激勵外,還需要來自於父母的賞識和鼓勵。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,家長說他聰明,他就聰明;家長說他笨,他真的會變笨,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。消極的暗示:哪裡呀,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我家這孩子,成績還可以,就是記憶力不好即使是家長對別人謙虛客套的說法,孩子聽到耳朵裡,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。在這種暗示下,孩子也就真的變笨、變差了。正確的做法是,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,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,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。

積極的暗示:你很聰明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!你將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。

方法二: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

父母逼孩子去學習,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,但這種方法不能產生長效,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,尤其是到了四年級,如果父母再逼著孩子去學習,孩子就要產生逆反心理了。

明智的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學習,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!父母的言傳身教、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,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。

方法三: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

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、為孩子檢查作業,這種陪讀現像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案例:

一個作業次次都得的孩子,在一次考試中,竟然考了個不及格,看著滿是紅叉的試卷,老師找來男孩對話。

在老師的引導下,孩子說出了心裡話: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,因為只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。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?老師問。不怕,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,有一點點的錯誤,媽媽都會發現。男孩自豪地說。

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?我想都不用想,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,媽媽就給我講。媽媽給你講了,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?我當時很明白,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,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,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,我就不會做了。這次考試就是這樣,看著這些題目都很熟悉,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。

10歲左右的孩子,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,但畢竟是孩子,愛玩是天性,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,以便去玩,於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,如:粗心馬虎、不認真思考問題、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,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。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利,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,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。這時,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,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,就照著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,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。並且,當孩子有了依靠時,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。

 

 

 

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二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

告訴孩子他在為誰、為什麼而學習

四、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,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,討厭寫作業,甚至對父母常說的&ldquo;要好好學習&rdquo;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。
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

● 首先,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。

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,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,從不會過多去想&ldquo;為什麼&rdquo;,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。但是,到了四年級後,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,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,他們開始思考:我為什麼要學習?學習不好能怎樣呢?

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,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,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。這時,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,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: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,他在為父母而學習。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,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。

● 其次,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。

到了四、五年級,學習難度不斷加大,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。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,甚至是斥責、打罵孩子,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,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。

做父母的,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,你要想教育好他們,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。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。這樣,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、五年級孩子來說,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,而不是厭學。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,少些抱怨;多些表揚,少些批評。孩子在四年級之前,或者在讀四、五年級的過程中,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?或者說,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?

● 方法一:讓孩子知道,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。

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,但是,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: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。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,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、反駁父母的機會。

案例:

一天,媽媽下班回家,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,一邊看書。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,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看書,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,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。

一會兒,曉宇沉不住氣了,跑過來對媽媽說:媽媽,我們明天要考語文。媽媽嗯&了一聲,就沒再理他。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,說:可是,媽媽,我還沒有復習完呢!媽媽還是嗯了一聲,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。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:媽媽,你怎麼不理我呀?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?

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,認真對他說: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。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,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,要不要去看書,在哪看書,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。從此以後,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。

當孩子試探父母時,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,說不參與就不參與。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,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,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,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,我越不好好學&的遊戲。

● 方法二: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

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:如果你不好好學習,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!如果你不好好學習,將來就娶不到媳婦(找不到好老公)!如果你不好好學習,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,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!

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,然而,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:四年級的孩子,正處於思維的高速發展期,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,不再像小時候那樣,父母說什麼,他們就信什麼。作為父母,我們應該告訴孩子,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。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,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,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,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。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,幫助孩子樹立理想。

方法三: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

生活中,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:如果這次你考好了,你想要什麼,媽媽就給你買什麼。考了這麼少的分,我都替你感到丟人,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!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,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,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,鬱鬱寡歡,甚至走向抑鬱或自卑。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。學習是學生的職責,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。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,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她,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:學習是為家長學的。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,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,其次要鼓勵他們,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,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,並告訴他們: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,成績是次要的。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地學習氛圍,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、與孩子一起讀書、一起學習&hellip;&hellip;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、放學後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,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:他是為成績而活

方法四: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

在小學一至三年級,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,父母要求什麼,他們就會做什麼,父母說什麼,他們就會聽什麼。此時,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。

但到了四、五年級,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,有了自我意識,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、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,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,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。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,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,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,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,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。關於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,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:

多問快樂,少問學習;多問這次考試中,你細心了嗎,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;多問你喜歡學,少說今天我教你學

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不是高考,而是四、五年級!(一)

(转载自妈妈育儿 COCO01)

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起跑線,關注孩子的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,認為這些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。其實,有一個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,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,那就是孩子四、五年級的時候。

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,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,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。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,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,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,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,而故意與父母作對。

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,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,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、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。

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,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,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。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,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,或是錯誤的,因此,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、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。

面對這一情況,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?

● 方法一:找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

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,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。很多孩子在作文裡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。

一個孩子說: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;我喜歡長發,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,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。

另一個同學說: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,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。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。

其實,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、衣服、髮型,或者是課外讀物,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。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,他的一切消極、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。

例如,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,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:

xxx數學沒有考好,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準備。回到家後,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几上一扔,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,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。

晚飯後,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,回到自己的臥室裡看電視去了。孩子實在坐不住了,他心想: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?於是,他悄悄地來到客廳,在他的成績單旁邊,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。

兒子:

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,你心裡也很難過。你不必緊張,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,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。

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,因此,在下次考試時,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,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,我們就會很滿意。

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

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,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道:

我是輕易不流淚的,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。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,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準備。但現在我知道了,那是沒有必要的,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!是世上最好的父母!

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,他們容易生氣、發火,但他們也容易感動。與送給他們奧貴的禮物相比,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。

● 方法二: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

值得注意的是,10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,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。從心理學角度來講,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:

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,父母一定不要呵斥,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,只要孩子發洩夠了,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。

當然,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,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,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,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,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。

而此時,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,不失為一個好辦法。為孩子準備一個沙袋,允許孩子對著沙袋發洩情緒;允許孩子養小動物,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,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;鼓勵孩子跑步、做運動發洩情緒&hellip;&hellip;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,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,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,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。

● 方法三: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

四、五年級是孩子情緒、情感的突變期,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。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,對是非、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,然而他們的交流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,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,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。

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,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:有了負面情緒,沒有關係,說出來,看父母有沒有辦法。

案例:

在一個家庭中,有一個這樣的約定: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,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,他要大聲地喊暫停,然後用最合適的方法去發洩情緒,如做做深呼吸、到另一個房間裡去安靜一會兒、出去散散步、打打籃球等。當然,當有人大喊暫停&之後,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,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,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,由他自己告訴大家,他情緒變化的原因。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,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。

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,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,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洩出去。

通过数码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,请按详情